王先恒先生年谱
作者:塞上弟子萨夫(王先恒学生)
编辑:王岳峰
1935年
先恒师祖籍安徽潜山。大革命失败后,先恒师父亲王贯之因任中共安徽省临委要员,为避国民党反动派追杀,只身潜往北平、河北等地,一方面以教书谋生做掩护,一方面秘密寻找中共地下党组织。待形势安定、工作稳定、环境熟悉后,于1934春节后,先恒师父亲通过岳父亲戚、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建设厅一位官员安排,将生母接到河北共同生活。是年5月4日,先恒师出生于河北正定县城。
其时,先恒师父亲王贯之在北平、河北保定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早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接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影响,于1925年7月,由同学加老乡王步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只知道父亲工作忙,很少回家,母亲储元貞又未读过书,于是父亲就请了个老师叫余秀英,负责辅导幼小的先恒师学习(相当于现在的育儿教育)。先恒师对此还“有点印象”(
按:文中引号内文字为先恒师自述)。
据先恒师本人对好友言:他小时背书包在正定县城一个叫皮裤裆巷的附近上学,时方5、6岁。当地有著名的古寺龙兴寺,为隋开皇年所建。
1942—1946年
1942年,因爷爷王如三去世,先恒师由其父母带回原籍潜山县奔丧守孝,与老家的大姐等亲属生活在一起,并在本县新治乡小学上学,在此继读小学4年。先恒师少年早慧,“读了大量的儿童读物和旧小说。”自称:“特别是开明书店出版的书籍对我影响很大。”热爱知识,学习成绩好,自称“受到老师们不恰当的称赞”,成为“小人国的巨人”。
1946—1947年
其时,先恒师在潜山县立初级中学读书。“由于爱看小说,经常遭到童训教官无理的责难。”之后,随父工作地点的移动转学上中学。
1947—1948年
其时,先恒师转学合肥贞干中学(一中、四中前身)读书,其父任该校校长(同时秘密参加芜湖安徽大学副主委方向明领导的中共地下工作,协助解放全国的前期工作)。受父亲影响,先恒师在校图书馆认真研读《新观察》一类进步刊物,并对该刊主编储安平非常崇拜。“对我有很大影响的教师是英语教师萧德昌,他对学生要求很严,他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外文基础,更重要的是引导我走向生活。”
因学校与邻近的国民党空军气象团发生冲突,校长(其父)遭到野蛮的殴打,引发合肥市学生罢课,加之“金元券的大骗局”,对国民党的罪恶统治“深以为恨”、“愤怒”,“爱听父辈们的牢骚,引以为快”。
1948—1949年
先恒师转到安徽芜湖县立中学读书,“时间很短”。
1949—1953年
先恒师在安徽芜湖市一中读书,市一中由原有的芜湖女中、芜湖县中学和省立芜湖高中三校合之,校长王贯之(其父)。他在这里结束高中学业。
因受其敬佩的语文老师高莫适(毕业于上海大学)和历史老师吴振潮(“一位拘谨的学识渊博的人”)的影响,偏向于“做一个纯粹的学者”。他读了大量的当时流行的中外哲学名著,“立志要做一个哲学家”。抗美援朝运动中,出于爱国热情三次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因“身体的孱弱未被录取”。高三时,通过读《新哲学大纲》)(未定本)开始对哲学感兴趣。
1953—1958年
先恒师1953年考入北大,录取所报第二志愿史学专业。“欣悦的”是进入北大,“羞愧的是未录取到第一志愿的哲学系”。但“未闹很大的情绪”,因“我对历史本来很有兴趣,也有较好的常识,有信心学好它”。
先恒师在北大5年中完成了世界史、中国史各断代史的学习,此外还学了《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亚洲各国近代史、现代史、德国史、法国革命史,以及人类学、考古学通论,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学了俄文并选学德文,英文由于中学基础好而强化了自修。“英俄能阅读能笔译”。
先恒师在北大读书期间,“肃反时曾被批判”,因1957年鸣放等问题。1958年双反运动时又受批判,并迫令本人检讨。(1979年9月北大历史系党组织发专函为其纠错平反,并要求内大销毁当年装入档案中的相关材料)。
先恒师毕业时填写志愿为:“当中等师范的教师,为培养小学教师做点贡献”。又曾想:“不至于把外文知识荒疏掉,希望分配到有中心图书馆的(拥有较多外文书刊)学校工作”。
1958年,北大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胡钟达先生代替张芝联教授赴内大历史系执教并出任系副主任,胡先生点数名北大弟子到内大历史系任教,有先恒师、梁太济、黄时鉴、陈汉时等。“因被胡先生举荐赴内大,从当时受批判的困境中解脱”。
先恒师在北大上学期间,经济来源由家庭供给(每月50元)。1949年后,父亲曾长期任职安徽大学附属师范学校,曾任教务长、校长等职,并在学校开逻辑学课。作为安徽教育界闻人,民主进步人士、民革党员多年参加省市政协工作,并任政协秘书长等职。1974年9月去世。为此,他多年填报“家庭出身”为“职员”。继母周翠梅从事保育、卫生、教育工作,农工党成员,干部。
1958年9月,先恒师由北大历史系毕业,与同班同学梁太济、黄时鉴等人一起来历史系任教。10月先恒师参加援建包钢工地劳动(见内大民工团钢铁突击队1958年10月29日制《包钢劳动战斗一月鉴定表》)。
自此始到文革前,先恒师主要为在系本科生主讲《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学名著选读》。平时勤于览书,更喜好语言学,研修多门外语,“英、俄、德、法、西、意能阅读、笔译文献资料。因先恒师会多门外语,为知者称道,并日渐在内大传名。于己则是“兴趣学习而已”。
1959年
先恒师继续北大上学期间对巴黎公社史的研究,并发表论文《杰出的巴黎公社活动家瓦尔连》(《史学月刊》1959年第12期,署名为王萱痕)。
1962年
先恒师参与地区史的研究,任内蒙古历史学会理事。
1964年
先恒师除上课外,作为教师参加全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点批判修正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此时大讲阶级斗争,大讲革命化,强调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此年9月,王月珽由萨拉齐中学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64级全班有16人。月珽由此开始结识先恒师。
1965年
先恒师从该年秋至1966年8月中旬,参加锡盟牧区的社教运动,并在牧区度过春节。按当时的要求,结束“四清”要填写四清总团制定的《队员鉴定表》。先恒师在《自我检查》栏目中做了全面的、深刻的总结,自贬的话如“书呆子”“政治庸人”“本本主义”“自由散漫”等都是当时发自内心的认识,四清小组及直属队党支部在“鉴定意见”和“意见”中给予了正面的、好的评价。1966年8月底先恒师回到学校。
1966—1976年
学校自当年6月份事实上已停课,8月批判于田林的资反路线,以后卷入全国开展的文革运动。先恒师作为历史系教师一般地参加了运动。1969年及70年之后,参加了驻校军宣队、工宣队组织的斗批改活动、清队、复课闹革命(1967年秋内大革委会已建立),并受派轮流参加工厂的劳动。逍遥期间,“即我在无政府瘫痪期间,闭门读书,作为教师陷入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
先恒师目睹了文革中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1971年的9·13事件,对其思想震动很大。此后又出现的批林批孔批周公、颂法批儒、评水浒,特别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先恒师出于一个学人的正义感和敏感对这些运动多有质疑。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早有厌恶,他认为粉碎四人帮是“大快人心之事”。
1977年
1977年先恒师发表文章《国外近年发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第5期。
1978年
1978年年10月30日,中共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总支委员会为先恒师做鉴定,对其文革中的表现做出的结语是:“1966年8月奉调集体归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在十年浩劫期间,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和破坏党的教育事业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并自觉地抵制了当时一些错误做法。在整个文革期间,没有任何打、砸、抢、抄、抓行为,没有迫害过干部群众,没有经济问题,是在动乱中经得起考验,与党同心同德的好同志。”
此时,先恒师开始考证不同语种文本,撰写高水平论文《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若干史实》,发表于《历史研究》(1978年第10期),受学术界重视好评。此时,自言:“英文、德文、法文、俄文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能阅读和笔译史学书刊资料”。
此年7月,根据国务院(77)89号文件,先恒师经群众评议,系申报,学校审批,由高教13级(56元)调为12级(62元)。
此年12月,鉴于先恒师多年学术研究成果表现,内大党委会申报材料说:“王先恒同志是一位有才华的人才,很难得。同意越级提升为副教授”。次年2月22日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内蒙古教育厅批准。
1979年
年初,先恒师结束自1958年来校在系的助教身份,成为破格提拔的副教授,时年方45岁,享受当时的副教授级待遇。
先恒师任副教授后,“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开出10门新课”。除教授世界近现代史基础课外,还主教法国大革命史、巴黎公社史、社会主义思想史以及若干专题,并一直致力于专业英语分层次的教学;至1990年代,还为研究生开了拉丁语、专业俄语、意大利语(作为研究生的二外)及英美近代文选等课程,直至退休。
1979年9月15日,中共北京大学历史系总支委员会给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发来专函,就先恒师在北大1957年反右、1958年双反等运动中“错误的受到批判”作纠错平反,建议我校就“不实之材料,将予以销毁,并转告本人,消除影响。”(见本人档案所附北大历史系党总支来函)。
1980年
此年8月,先恒师经考评由高教12级升级为11级(69元,非普调)
1983年—1984年
根据国发(1982)140号文件,先恒师调升工资为9级(87.5元)。
此时,先恒师开始协同胡钟达先生招收、培养世界史硕士学位研究生,首届学生(84级)有晏绍祥(毕业后到华中师大任教)、周爱平(毕业后到南开大学任教)、米晨峰(毕业后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此外先恒师担任系学术委员,直到90年代。
1985年
1985年10月30日,内大党总支给先恒师做全面鉴定(应是全校统一布置),对他支边贡献青春、教学、培养青年教师,对系科研、职称评定乃至全校图书资料的建设,以及个人思想作风、文革中的表现等给予高度的评价:“能够团结同志,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深受全体教师敬重。”又称其“精心备课,热情讲授,细致辅导,受到历届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1986—1987年
先恒师受乌拉熙春拜托,为之翻译[意]乔万尼·斯塔里《评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的<满语语法>》,即把意大利文译为汉文(爱新觉罗·乌拉熙春1958年出生于北京市,是一位史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和语言学博士(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是当今著名契丹文、女真文和满文的研究专家。现任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教授;京都大学欧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乌拉熙春当时执教于内大蒙古史研究所,故托先恒师为其翻译此文)。
1988年
其时胡钟达先生因回北京定居,世界上古史硕士学位点由先恒师与陈玮老师开始改招世界中古史研究生,两位先生招收的研究生毕业后均考上了博士生,其中朱旭东、薄洁萍、蔺志强、郭灵风都考上了北大博士生,赵秀荣考上了首都师大博士生。现在,朱旭东是公安大学教授、薄洁萍是光明日报副总编、赵秀荣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蔺志强是暨南大学教授、郭灵风是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1989年
先恒师发表文章《关于布朗基主义者参加国际日内瓦大会的若干资料》,载《世界史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0年
先恒师由历史系提名,学校审批(4月)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
1991年
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施庆林、孔德元两位年轻老师请求先恒师与他们合作,翻译英国学者米尔思著《人权哲学》一书,(先恒师总校对,并承担了三分之一译文。此书由东方出版社1991年11月正式出版)。
此年夏季,先恒师在医院查出糖尿病,接着在内蒙古医院治疗。
1992—1994年
先恒师发表文章《关于<共产党宣言>创作史的若干史实》内大学报,1994年第4期。
1995年
先恒师发表文章《德意志人民协会始末》,内大学报,1995年第2期。
此时先恒师先后参加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中国法国史研究会;致力于近代初期欧洲史的研究,特别是欧洲早期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此外先恒师兼职学校图书馆顾问。
9月,先恒师申报教授职称,代表作《<共产党宣言>创作史的若干史实》一文受到同行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程秋原、内大周呈芳等老师)高度评价。10月23日内大评审委员通过,11月29日自治区评审委史地学科评委组通过,12月3日自治区评审委员会通过:“同意晋升为教授”。
1996—1997年
先恒师因研究生在读,尚未毕业,由系申报学校人事处批复:“同意延聘到1998年5月”。
1998—2003年
1998年下半年先恒师退休,仍独身,独居,搜书,读书。以自己所能所长指导身边在读硕士生和异地攻读博士学位的弟子做学问,可谓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2004年
先恒师自1991年患糖尿病后,逐渐引发老年综合性疾病,住内蒙古医院治疗(90年代就住院3次)。
2004年1月5日,先恒师患病,初认为是重感冒,当日下午经系里动员、说服,住内蒙古医院输液服药,多日平稳。11日下午还有王月珽、郭苏星等人看望在侧。11日夜由甄修钰和任其怿两位老师及护工陪床。约21点时,先恒师心脏等部位开始难受。次日(12日)下午14点,先恒师经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所嘱,后事简办。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约有40人(老师、弟子及好友),校领导和学院领导也到殡仪馆参加了告别仪式。
先恒师去世后,其一万多册书存到了学院资料室。
2005年春,先恒师的弟弟王先恕先生(除弟先恕外,尚有姐王芗圃、妹王碧秦,三人皆在安徽供职)来呼奉灵盒回乡,由弟先恕安排,葬于合肥小蜀山公益陵园。
2015年,杨亥洲、张敬秀、王月珽等人发文纪念、缅怀先恒师。
2015年7月26日,由甄修钰等人发起并组织了王先恒先生学术纪念会,有内大和来自区外工作的弟子们参加了会议。在他去世11年后,故旧相识聚会一起,纪念这位既平凡又独具风骨的史家、才子,令大家既悲情又欣慰。
后记说明:萨夫,正名王月珽,内蒙古包头萨拉齐镇人。1969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政史系(原名历史系),曾在地方报社任编辑、记者编审,后在内大执教40多年,为史学教授。又喜作诗,填词,为诗人、词家。多年来任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2015年继聘为该会顾问。2010年1月退休,由此年到2017年止,期间一直为内大文理本科生开设通识选修课《中国文化专题讲座》(22讲),广受学生好评。
《王先恒先生年谱》初稿编成于先恒师去世数年后,材料主要见于内蒙古大学档案馆中王先恒的档案,以及笔者与先恒师40余年间的平日谈话。至2023年初冬,先恒师的年谱行将正式付梓时,受学友甄修钰所托又作了校审、补充、润色。特以此“年谱”纪念先恒师,并共飨于先恒师的故旧、特别是先恒师之天下弟子门生。
萨夫 2023年冬结稿于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