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贯之先生的传奇人生
作者 王岳峰
2025年3月
-----追忆王贯之先生投身革命、创办学校、献身教育事业的艰辛历程及其在参与创建中共安徽省临委、安徽省民革工作的辉煌岁月。
王贯之先生与夫人周翠梅合影

王贯之、夫人周翠梅、小女儿王碧秦、小儿子王先恕合影
艰苦历程
王贯之(1902-1974),学名王心臬,笔名金石。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林庄村人,出生在地主之家。1917年至1921年就读于安庆六邑中学;1921年至1925年在国立武昌商科大学专门部读书;1925年至1926年在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部留学深造。在日本期间,于1925年7月经王步文、方启坤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回国后,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在国民党安徽党部工作,辗转合肥、武汉之间,秘密联络中共安徽各处地下党组织。
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柯庆施任书记,王步文任组织部长,王贯之任宣传部长,同年8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安徽省临委成员先后返回安徽,决定以芜湖为省临委所在地,建立省临委机关,在执行委员会中设立常委会。执行委员会由王心臬(王贯之)、王步文、柯庆施、王坦甫、李宜春、周范文组成,由柯庆施、王步文、王心臬(王贯之)3人组成常务委员会,柯庆施任书记、王步文负责组织、王心臬(王贯之)负责宣传。到八月中旬,省临委陆续同各地建立了联系,帮助恢复和建立起领导机构。
安徽省临委的建立,第一次统一了安徽全省党的领导,为全省党的工作确立了领导核心,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关头,省临委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制订的方针、路线,领导安徽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土地革命,开始新的征程。1927年10月,安徽省临委先后三次召开常委会议和一次执委会议,决定先恢复芜湖、安庆的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研究领导发动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在省临委的领导下,安徽各地中共党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到1928年底,党员发展到1300多人(不含津浦路沿线各县党员)。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12月,在皖中桐城、皖南南陵、皖北阜阳等地组织发动了五次大的武装起义。在这期间,王贯之亲自参加了皖西农运、组织白沙河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由于当时中共安徽省临委领导的农运、工运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引起了反动政府的严重打压,处处追捕并暗杀中共党组织人员,于是1928年中共安徽省临委主要负责人均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因王贯之是潜山人,受命负责在潜山、安庆一带开展中共党的地下秘密活动。1929年5月24日中央决定撤销安徽省临委,安徽党的组织工作由中共长江局领导。王贯之就以潜山县立中学校长公开身份做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各项工作。以致潜山及周边县的教育局、中学以及各乡小学,大多数校长、教员都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社会上一些进步青年势力都跟着地下党走,所以国民党在潜山只有空名的县党部。因此,国民党第一步就是要夺取教育权,勾结伪县政府,望空捉影的搜捕镇压我们的地下党同志,以致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安徽地下党组织工作更是举步维艰,地下党员特别是党组织的主要领导成员,更是遭到国民党的追杀。因王贯之身居中共安徽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必然是重点追捕对象,所以他只得隐居在野寨深山里的蔡林庄老家,边看书边协助父亲管理农庄,边通过同学间渠道与合肥中共党员郑汉联系,接受中共安徽省委布置的地下工作。省临委指示王贯之以知识分子身份,参加王效亭领导的潜山地下党组织,秘密开展农运、社运。王贯之于是就利用自己老家环境偏僻之条件,秘密与附近党员联系,完成党布置的各项工作。由于他在家住的时间长,经常有许多陌生的人到他家聚会,一来不是半夜就是天亮才离开,所以引起了邻居家里一个保安队人员的怀疑,就偷偷到潜山县国民党保安大队告密了。有一天趁天下雨,这位邻居家保安就带着七个保安队员,准备去他家现场抓人,就在快到他家门口附近的小路时,被王贯之家的一个长工看见,立马悄悄地到王贯之家,告诉他父亲说“下面一班人鬼鬼祟祟的,一定是来抓相公(公子)的”。他父亲听说后,知道儿子在家,立即就进房告诉王贯之,催他赶快从后门往山上逃走。王贯之得知情况后,告诉父亲:“我走后,可能一时半会回不来了,您把家里路远的田地,分给附近的贫苦人吧,留点路近的,够家里人生活就行了,自己保重好身体”。说完就匆忙告别家人,立即戴上长褂、礼帽、围巾和工作小包,跑步进入了屋后的山间小路。这时候保安人员慌忙赶到他家,推门而入,问都不问就到家里每个房间搜查,他父亲为了拖延时间,就一边假装问他们到家找什么,一边热情地招呼他们抽烟喝茶,留他们吃饭。知道他们是找儿子后,就表态说“贯之今天不在家,要是回来了,我就叫他马上去你们那里,请你们放心”。可保安队员是接到邻居告密,说他在家才赶来的,哪里相信,于是在家里找不到人后,就朝着后门山上的小路追去。快到山顶时,保安们看到一棵松树旁边好像站着一个人,穿着长褂、戴着礼帽。他们于是就悄悄地从两侧向目标包抄过去,在距离约十米远的地方,疯狂的开枪射击,不料这时刚好有个附近砍毛竹的人,拖着毛竹从此路过,刚好把那穿长褂、戴礼帽的目标拖倒了,保安队人以为是把王贯之打死了,于是就很快跑回县城交差去了。谁知那长褂、礼帽只是王贯之为稳住敌人设的一个局。当家里人跑上山去看时,打死的却是附近上山砍毛竹的人。砍毛竹人家属于是找到保安队,保安队既不敢承认更不负责任。由于是因追杀王贯之而被保安队误杀的,王贯之父亲也很负责任地给了他家一笔不少安葬费,平息了此事,也因此让王贯之只身在外多年,直到1940年父亲去世,才回家奔丧守孝。
投身教育
躲过国民党保安队追杀后,1931年1月,王贯之辗转到北京、河北,与中共安徽地下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31年秋至1932年冬经潘幸生先生(日本同学,解放后在北京中央民革工作)介绍,先后到北京平民中学、北京安徽中学教书。1933年2月至1935年12月又转到河北省正定中学任训育主任。1936年经芜湖市一中教员许凝生介绍,从河北返回安徽,在省第二民众教育馆任教导部主任。1937年8月又被介绍回安庆初级中学任教务主任。安庆被日寇占领后,1938年5月,王贯之为避日寇对自己及一批抗日积极分子的追杀,受中共党组织的指派,以办学形式和教师身份做掩护,保护好这些抗日积极分子。他于是只身来到岳西县撞钟河,发动王氏家族创办了私立华正初级中学。 1939年学校建成后,王贯之秘密组织、引领这些抗日积极分子到华正学校教书。(1943年,日本鬼子进山扫荡,把华正学校烧毁,王贯之又引领王氏家族出工出钱出物进行二次修复)。在这期间,经朱子帆介绍,王贯之又兼任第五战区(立煌县)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代组织部长。1940年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一年。因工作需要,1941年又赴立煌县,参加安徽省地方干部训练团,任教务科长、处长。1942年由民革芜湖安徽分部委员周筱珊推荐,公开身份是国民政府霍山县县长。在县长任上一年多的时间里,白天应付政府工作,晚上和节假日都是在为共产党做地下工作。并借兼任保安队长之职,惩除了一批黑恶势力。并将白天被保安队员抓来的共产党人,他总想方设法秘密安排亲信被晚上放走。1943年3月办理国民政府霍山县县长任内交接,随即返回私立华正初级中学,专司校长之职至1945年。1946年1月赴合肥,任国民政府安徽建设厅主任秘书。半年后,自1946年9月至12月任安徽省参议员。1947年上半年任安徽日报社编辑。1947年9月至1949年12月,任合肥贞干(一中、四中前身)中学校长,其间秘密参加芜湖安徽大学副主委方向明领导的中共地下工作,协助解放全国的前期工作。1950年至1951年8月。经组织决定,被任命为芜湖市立中学副校长、皖南区芜湖第一中学校长。1951年9月至12月,根据合肥市委统战部安排,去苏州参加华东人民革大政治研究院培训。1952年2月至1952年8月任皖南师范学校教导主任。1952年9月任安徽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师范学校校长,张宏才为教务员。
创办学校
王贯之先生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后残酷斗争形势,加上此时倭寇又大肆侵略中华,大片国土沦陷,周边的武汉、安庆等地都被倭寇占领。从他自己所经历的斗争及从事的学校教育管理的体会中深知,要唤醒民众觉悟、复兴中华民族,消灭日本侵略者、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只有通过创办学校、提高国民文化、走教育兴国之路。于是他公开利用教师身份,并借助家族势力,亲自创办“安徽省私立华正初级中学”。
学校选址在王氏家族人员集中的岳西县菖蒲镇撞钟村,另外因刚成立县政府不久,此地国民政府管理相对薄弱。1938年5月,王贯之徒步岳西撞钟河,携手族人王樸,走村串户发起和组织族中贤达王玉堂、王石英、王显臣、王希尧、王伯良等,带领潜岳王氏家族利用各公堂庞大的资产,捐助田种约800亩,年实收稻租1700担,以每担价格1200元,收益2040000元(开学后每年都以此负担)。为了充实建校资金,组织家族大坟山开议创收,自己带头将已故父母,从近百里外的蔡林庄,用简材将父亲遗骨迎到菖蒲大菜园网形坟山、母亲遗骨迎到学校旁的交枝木坟山,按开议价,买地安葬。同时把自家在吕家冲坟山最好的松、杉树,请人砍伐送到建校现场。在他的带动下,家族财富人士踊跃捐款献料、坟山开议置坟迅速,将所得收入悉数投入学校建设。钱物总值约500多万元,经一年零四个月的选址、规划、建设,一座雄伟壮观、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校舍,于1939年8月竣工,屹立在天仙河畔、交枝木旁。
经全族人的努力,学校于1939年秋季正式并校、开学。将当时分布在撞钟河周围的六庙(撞钟河街上)、谢公祠及后大屋(现撞钟村下洲组)三个教学点的学生,全部集中到华正新校舍,共158人,分三个班,按初中一年级基础,开始新的学业。经校董会动议一致通过,学校初取名为“潜岳王氏初级中学”,推举王贯之为学校首任校长。后因学校虽是王氏投资兴建,但所招收的学生却是面向社会的,所以更名“安徽私立华正初级中学”。
学校取名“华正”,在王贯之的内心有着深刻含义,他在督查基建时,曾对一砌石工匠说:“学校取名华正,不仅是对我们一世祖华正公的怀念,在这倭寇侵占华夏之时期,更能激励我们华夏子孙齐心尽力,团结一心,树中华之正气,赶走倭寇,还华夏一派祥和安宁”。
建成后的校舍布局错落有序,一共三幢房屋:前幢是食堂、饭厅,饭厅中间没有墙,由十二根用大铁枥木的立柱支撑,上面起架梁,可以容纳300多人同时用餐;二幢地势比前高些,是二层楼房,东西两头楼上楼下各有两个大教室,正门的门窗是用厚厚的大青石雕琢而成的,进正门是过道大厅,大厅两边是房舍。走廊是朝北的,从走廊的两头木板楼梯可直上二楼;后面一幢地势又比二幢略高些,是一个二层楼的四合院,东西两头也是有木梯直上,走马通楼。四合院前一排是楼上楼下四个大教室,每个教室隔有老师办公室兼宿舍,后一排楼上楼下都是师生和员工宿舍。这两幢房子都是徽派建筑风格,四角檐牙高啄,配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图案,青砖到顶,走廊四周由一根根粗大的、立在石鼓上的木柱支撑。每个教室里都有两根粗大的方形过梁,以及套合严密的宽大的木楼板。
要想把华正学校办成一所学科全面的现代学校,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全技能的教师队伍。于是王贯之利用他在北平、天津、保定、安庆、潜山等地当教员、当校长的公开身份时,所结识的像孔宪成、牛云峰、赵护庵、张寿之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进步知识分子,将他们介绍引领到学校当各学科负责人和专业老师,不但保护了他们免受佞寇迫害,同时又发挥了他们各自专长,投身学校教育事业。既充实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又让他们得到了生活和生命保障。
从校训“礼义廉耻”和对联“华夏即中原博物广土众民岂任倭寇常宰割;正兴期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全凭教育下功夫”,以及词幽曲美的校歌“天柱巍峨,皖水浩淼,撞钟河畔名镇。庄严校舍傍山阑,水光山色书声琴韻,朝夕相映,一堂讲习乐无垠。品与学,相辅进,蓬勃朝气日初升。为国树人国魂新,懿兮吾校万年春”,无不充满着抗战爱国的情怀。学校开设的课程除常规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及绘画唱歌外,还有军事体育、英语德语、生理卫生等,实行系统化教学、军事化管理。正是这些具有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学校文化灵魂,加上学校军事化的管理,使得“安徽私立华正初级中学”的声望,轰动了潜、岳、太三县,引起了驻守潜山倭寇的注意和仇视。1943年1月4日倭寇借进山扫荡之机,约200多日寇窜入学校,因当时学校已放寒假,仅有留守的牛云峰主任在校,随即被倭寇抓住,押到从当地抓来的20多名青年一起。倭寇然后便在房屋上浇上汽油,放火焚烧,顷刻间华正学校变成一片火海。随后便把牛云峰主任连同周边抓来的20多名青年(其中有一名当地的学生王玠琦)当作挑夫,准备带往潜山,牛云峰主任趁学校火烧混乱之机逃离。当经过水吼田湾时,被桂系在当地的驻军追击,日寇因遭阻击,无法带走这群人,就残忍地将他们就地枪杀。学生王玠琦由于个小就机灵地顺势倒在死人堆里装死,躲过一劫。日寇因未在学校有所收获,随后又两次派飞机轰炸扫射华正学校。以至华正学校满目疮痍,一片灰烬。
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而王氏家族更是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家族,学校虽受如此重创,但为了家族、民族的教育事业,王贯之等一批精英们,又一方面再动员家族捐款献物,另一方面争取国民政府两万二千元的补助,再次将学校重建,投入正常教学。
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电令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鄂豫皖军事政治大学皖西分校”,由于当时华正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有保家卫国、抗击倭寇的本领,于是就聘请了5名军事教官,将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顺�“小黄埔”,二野司令部就将岳西公立学校及华正中学、南岳中学部分学生并入皖西分校,培养成为国家的军队人才。直到1948年2月,刘邓大军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实行战略大转移,鄂豫皖军事政治大学皖西分校也随部队北迁,并入河南鄂豫陕军政大学又随军渡江南下,转战大西南。四川解放后,又并入重庆二野军事政治大学。50年代中央军委为培养军事高级人才,拆重庆军大,新建哈尔滨、湖南两所国防军事工业大学。随后华正中学留下来的部分学生并入安庆市一中。“安徽省私立华正初级中学”收归国有,更名为“岳西县撞钟小学”至1970年。1971年至1985年名为“岳西县撞钟初级中学”;1985年至2004年名为“岳西县菖蒲高级职业中学”;2004年至2007年名为“岳西县撞钟初级中学”;2007至2014年更名为“私立华正高级中学”。2014年后现因生源稀少,并入岳西县红杜鹃学校,高中部仍沿用“私立华正高级中学”校名。一座有着辉煌奋斗历史、厚重红色文化的学校,从2014闲置至今,濒临倒毁。
华正学校虽仅近90年的存在历史,在泱泱华夏知识海洋中也仅是一朵浪花,可她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像王诗豪、孔庆平、王英俭等一批批出色的政治骨干和科学家,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辉煌岁月
王贯之在芜湖工作期间,住芜湖十九道门9号。参与并领导了民革芜湖市委员会的创立,是芜湖市民革第一、第二届常委。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安徽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一些国民党左派、民主进步人士王贯之与余亚农、朱子帆、戴戟、陈天任、李海等积极响应,他们通过不同渠道与民革领导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等秘密联系,成立了民革小组,并利用私人社会关系,以芜湖为中心,寻求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在国民党党政军各界,开展策反工作。芜湖是安徽民革的起源地,从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民革小组先后在以芜湖为中心,推动许多国民党军官率部起义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48年冬王贯之协助中共方向明所主持的芜湖地下工作。王贯之与朱子帆、陈天任、李海等民革领导人策反安徽保安五旅王汉昭部3000多人起义;1949年秋王贯之又策动伪芜湖县县长谢汝昌投诚,迎接解放军渡江;1949年冬王贯之与余亚农、朱子帆、陈天任等策反了国民党安东舰队,在南京笆斗山起义;同时王贯之又与朱子帆一道,策反了国民党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的秘书兼皖南青年救国团芜湖地区负责人储文朗,带电台投诚了共产党,助力解放芜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配合下,王贯之参与、主持的这些策反活动,对瓦解蒋介石集团的反动军队、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促进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自1955年王贯之被组织安排,调回合肥安徽省民革工作,就一直在省民革担任副主委兼秘书长,直到退休。随着年龄增长,加上工作稳定,也因此一家人基本团聚在合肥,只是大儿子王先恒自北大毕业后,只身远在内蒙古大学任教,直到2004年病逝。这群在合肥工作的家人,工作之余亦可享天伦之乐。由于受王贯之的革命思想的感染及先进文化的陶熏,他身边的亲人及后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做着贡献。夫人周翠梅,为了支持他安心工作,放弃在省城医院工作的优越环境和条件,陪伴王贯之到霍山、到岳西撞钟、到芜湖,一方面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一方面还工作,用收入补贴家用。在王贯之晚年,由于他患眼疾,双目失明,都是夫人周翠梅陪伴在床前,帮他起居、读报、对外联系。当夫人读书读报时碰到不认识的字,王贯之就叫夫人把笔画告诉他,他就叫夫人到康照字典多少页、多少行去查。家人们都说他有“记忆非凡、过目不忘”的本事。大儿子王先恒北大高才生,刚毕业,就被他动员去内蒙古大学当老师,教育他要继续加强学习、安心勤勉工作。王先恒把父亲的教导当座右铭,全身心投入教学,以致终身未娶,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边疆教育事业。内蒙古大学和历史学院及王月珽、甄修钰等学生们,还专门为他组织了“纪念王先恒先生学术会议”,以对他的怀念及对他教育成就的肯定和传承。大女儿王香甫,从野寨中学毕业后,为方便照顾家里老人,王贯之就安排她在家乡留校任教,一边照顾家里老人起居,一边服务家乡后代学文化。小女王碧秦学医,在合肥市第一市人民医院工作,医者仁心,上班在单位是名优秀工作者,下班回家,勤于家务,相夫教子。小儿子王先恕大学毕后,王贯之就动员、支持他上山下乡,去贫困的山区岳西来榜插队,因他是大学生,当地就如获至宝,安排他在来榜中学当老师,直到因政策号召回城,在育新小学教学至退休。特别是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外孙杨元庆,儿时就伴随在王贯之身边,恰好杨元庆出生那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王贯之就给他起名叫“杨元庆”,意寓庆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受王贯之品德的感染、知识的陶熏,杨元庆从小就勤奋好学、诚实听话、追求上进、品行端正,现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家、徽商领袖。
总之,王贯之先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正能量。在安徽省的党史、革命史、教育史、民革史上都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参加的党派及团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民革、中国教育工会、中苏友好协会。所担任的职务是第一届、第二届中共安徽省临委、民革安徽省分部筹委兼宣教组长、芜湖市教育工会常委、皖南区中苏友好协会理事、民革芜湖市第一届第二届常委、安徽省民革委副主委兼秘书长。为对他工作和成绩的肯定,组织上推选王贯之两次参加中央民革代表大会。1960年代表安徽省民革参加中央全体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与他们同框合影。他的一生充满家国和民族情怀。既曲折艰辛,又辉煌耀人,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和敬仰。
注:作者根据《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武装斗争——安徽篇》《中国共产党员安徽地方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安徽档案馆、安徽省民革、芜湖市民革等相关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