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王氏宗亲网
首页 > 家族文化 > 正文

岳西县菖蒲华正中学

发布时间:2017-03-12 00:00:00   作者:王诗华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华正中学
王诗华
横贯岳西县境的潜水河中游,菖蒲镇境内,美丽的天仙河畔,有一条非常有名的支流---古老的埭口河(今名撞钟河)。这里是潜阳太原王氏的发祥地,风光秀美,人才辈出。埭口河汇入天仙河的地方,有一处潜岳乡民津津乐道的风水宝地,叫交枝木。交枝木下,埭口河边,就是岳西最早的中学——1939年创办的华正中学所在地。
华正中学的创办,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是王氏几百年办学的延续与发展。王氏族人历来重视为国树人、重视教育,置办学田,创建学堂。王氏来到潜阳地区,乃是北宋天圣年间,始迁祖王罕就在凤凰山麓、仰山畔(潜山县城)旁筑“英辅斋”让子侄读书,结果子王琪、侄王珪都中了进士,王珪后来官至宰相。后来,王氏几代祖先重修“英辅斋”。南宋末,王氏开始创办学堂。学堂遗址在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梅坞山,梅坞山老屋大门两边留有两块珍贵的石匾与碑刻。门左1米高是石匾:“王氏学祠”四个大字。传言是我们华正公的毕氏夫人娘家在华正公五十大寿时送的,王家回赠了石桌、石椅等。如果传言属实,这个保留到民国时期的学堂有600余年的历史。
那个学堂门内右侧有一古石刻“奉寜示禁”碑刻。乃是因为梅坞山庄田及周边山场杉木被租户等侵占、盗伐,王氏彦良、彦明二公后裔宏、承、相、国、文、芳、远几代代表于嘉庆四年九月初五日所立。内容是田庄各界,租谷多少,侵扰如何处置,收入如何用度等声明昭禁。
根据族谱与石刻记载,梅坞山学堂至少创办于明朝初年。也是那时候,我们五世祖彦明公与其二兄之子礼初公开始设立学田,但凡读书,公堂(有一定物力、财力、治理能力的姓族集团)都有补助,读到经馆(为考秀才开办的学校)一般都由公堂负担全部费用。学田在梅坞山、吕家圩、交枝木、六庙、株木林、鲍家楼等处,租数百担,逐年除纳官漕及冬至祀费外,但凡子孙有志读书者,均厚以栽培。明天顺年间,裔孙道读书发科始为学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以来,子孙科贡出身,与夫群游学校者,莫不享此田禄以为家禀。
王氏创办华正中学,当然有着时代背景、历史潮流。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实业救国”的思想开始传播;戊戌变法,开始废除科举制,培养新型人才;五四运动,更是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所有这一切,深深影响了王氏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们充分认识到,要振兴国家,必须面向时代,发展科技,重视教育。30年代,日本侵略者开始欺侮中国,而泱泱中华,居然饱受东瀛岛国欺凌,这下彻底刺痛了志士之心,再不发展教育,振兴中华,只怕要亡国灭种。潜阳王氏是巨大的家族。族中贤能之士,王玉堂(潜山绅士,退休知县,主持两次修谱)、王石英(国大代表)、王显臣(秀才,曾上书陈岳西建县十条原则)、王希尧、王伯良(上海经商有成,第一个在潜岳办电影院)等等决心利用家族几百个大小公堂庞大的物力、财力,创办一所近代化的中学。
学校主要创办人是王贯之。
王贯之(1902——1974),原名王心泉,又名王兴业,笔名金石,出生在潜山县野寨一士绅之家,毕业于国立武昌商业专科大学。1925年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修业期满回国。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贯之回国后,立即投身于革命活动。 1927年5月,中央指示成立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王贯之和柯庆施、王步文、郭士杰为常委。10月,王贯之回潜山担任了县立中学校长,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他参加皖西革命暴动失败后到北平。从1931年起,先后在北平平民中学,河北正定中学等校任职,直到1934年被捕,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出狱后,自1936始,王贯之历任芜湖安徽省第二民众教育馆教导主任,安庆初中教导主任,安徽省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及动委会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安徽省干训团教务科科长及处长、霍山县长等职,接着又继续一边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为掩护,一边宣传革命道理和进步思想。
抗日战争正式暴发后, 1937年下半年,一批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活动。这期间王贯之来到岳西菖蒲,在潜阳王氏家族的掩护和支持下,以抗日爱国为宗旨,开始筹办华正中学。
为筹办华正中学,王贯之与族中志士踏遍潜岳的山山水水,四处奔走,说服家族各房各支的执事人与有钱人,出资出力办中学。终于得到王氏家族和当地名门望族的鼎力支持。通过家族会议同意,将王氏所有公堂的所有的田产都用做办华正中学之资本,统一归华正中学董事会支配,校董事会董事也全是王氏各公堂首事(负责人)。故此,所有王氏公堂停止了一年几度的祭祀、坟山维护、地方公益等活动,一些修好的祠堂不再装修,在建的草草收尾。比如五河国盛公公堂要对每个读完小的族裔补每年三担稻,后期读华正中学补一切费用,只得动用平时留做放贷生息的老本,基本倒闭。由于资金缺口,公堂将老坟山“开议”(分葬新坟,裔众买坟地),集资办学。比如交枝木、株木林都“开议”葬坟。《株木林左右腋开葬议约》上载“我族兴办华正中学,新建校舍,需费甚殷,爰同商议,将左支余吉(地)议葬两层,每层八棺,右边余吉议葬两层,每层十二棺》”。后来王氏在潜山梅城的号称全国第一(比孔庙高一层石条)的大祠堂六兰堂被日本鬼子焚毁,几次计划修复,也因经费全部投入华正中学而搁浅,祠堂最终被废弃。可以说潜岳太原王氏为华正中学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华正中学终于在民国28年(1939年)秋正式动工。办学伊始,国难当头,一无所有,课桌教具无从谈起,艰难备至。董事会决定一边建设校舍,一边正式招生开学,于是借祠堂庙宇做教室,根据王泽华先生回忆:借用的地方有三处:王氏六庙(现撞钟街上)、谢公祠(六庙旁边)、后大屋。日夜用木板搭成课桌,利用民房作为师生宿舍,比岳西另一所中学早一个月开学。初到的学生也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中,常常去帮着搬砖搬瓦,有时也去运木料。有些木料从菖蒲潭上面顺水漂下来,学生也帮着捞、运。幸当时许多城市沦陷时,一些教学人才逃到山区,加上董事会人员人脉广,很快集聚了相当强的师资力量。比如赵护庵,是太湖清朝状元赵文楷的后裔,英语教的非常棒。他后来到了台湾,成了知名的植物学家。张寿之是博士,有时戴着博士帽上课。他的弟弟张寿南学历也很高。教导主任牛云峰,江苏人,教代数,从不用课本,讲的非常精彩,他可以侧面对学生讲,收在背后黑板上写。他的威信很高,后来被日本鬼子抓去,由于他当年东北学生的活动,居然被放回来了。
与此同时,校舍建设昼夜不停,紧锣密鼓的进行。王姓族民全体参与施工。当时一族众参加垒基础,与巡视的王贯之开玩笑:“贯之校长,大石头也要小石头衬哦。”王贯之拉着他的手,道:“校名华正,不是纪念我们的一世祖华正公,是要我们华正公的子孙齐心尽力,团结一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小石头,我们要团结成一个巍然挺立的大石头。”结果,不过一年时间,二层教学大楼、三层学生宿舍拔地而起,矗立于交枝木大坟山的巨大拜祭坪上,课桌教具,一应俱全。
校舍建设持续了六年。关于校舍布局等,据王先国先生介绍:“前面一幢,是二层楼房,东西两头楼上楼下各二个大教室,正门的门窗是用厚厚的大青石雕琢而成的,进正门是过道大厅,大厅两边是房舍。走廊是朝北的,从走廊的两头木板楼梯上可以直上二楼。后面一幢地势稍微高一点,是个二层楼的四合院,大概走马通楼的建筑就是那个样子吧。四合院前一排也是楼上楼下共四个大教室,其余都是房舍。据说,当年还有一幢房子在最前面,被日本鬼子烧毁了。这两幢房房子一律按徽式建筑建造,四角檐牙高啄,配有精美砖雕和木雕图案,大块青砖一直砌上屋顶。一排排粗大的落在石鼓上的撑房木柱,每个教室里两根只有大人才能合抱得过来的方形大梁,以及套合严密的宽大木楼板。”“为了支付工匠们做学校的务工报酬,董事会不惜以王氏公堂的田租作为抵押,甚至变卖田产支付。”
华正中学办学宗旨正如对联所说:“华夏即中原博物广土众民岂任倭寇常宰割 ;正兴期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全凭教育下功夫”。华正中学一开始就是爱国的、现代的、灌输科学为主的新型学校,吸引了周边社会各界有志学子,除了当地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入学之外,还有响肠、天堂、五河、田头等地甚至远在太湖县、潜山县的青年学生也纷至沓来,到撞钟河求学。到民国34年,学校发展到8个班,学生达400余人。
学校费用基本来自王氏公堂田租,故王氏子弟读书不收学费。学生吃饭交米到食堂,收少量菜钱。
据王者成先生回忆,学校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救国思想,大力开展军训,曾聘请一48军少校任主任教官,几个低级军官任助教,平时行军礼,43-44年,高年级曾发武器,一人一杆枪,有子弹。据王泽华先生回忆,学生每天早起先唱国民党党歌《三民主义歌》(乃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讲话,给学生的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以建民国,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久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再唱华正中学校歌:“天柱矗峙,皖水浩淼,撞钟河畔名镇,巍峨校舍傍山焉。品与学,相辅进,为国树人,长滋荣,科学改造国魂兴,噫希吾校万千春。”
柯万英老师《日寇入侵岳西的日子》载:“1942年底,一架日本军用飞机从潜山水吼方向沿着大河飞到菖蒲、撞钟上空盘旋。当时,撞钟河畔的华正中学二百余名师生,课间正在操场上休息(华正中学即现在的菖蒲职业高中)。日机飞临学校前方,突然俯冲下来,朝学生打机关枪,子弹在操场上溅起一溜灰尘。学生在教师指挥下纷纷跑进了学校后边的山林。日机在学校上空不断盘旋,朝教室、办公室和后山上扫射机关枪。大约半个小时后向安庆方向飞去。日机虽然没有打中师生,但教室、办公室的瓦椽、课桌、办公桌被打弹痕累累。从此,师生人心惶惶,再也不能安心上课。校长王贯之决定把上课时间改为每天早晨和夜`晚,白天以班为单位分散到周边山林中隐蔽自习。第三天,日机又来了一次,在空中盘旋,俯冲、扔炸弹,半个小时后沿原线返回。”
1943年1月4日,一队日本兵约二百来人,从太湖县辛家冲侵入岳西县境。日军迅速占领学校,搜查了校舍,时学校放寒假,未发现一个人,便在房屋上浇上汽油点着,倾刻间,华正中学变成了一片火海。砖木结构的学校校舍基本被毁。牛云峰主任及周边二十多个青年被日军抓去当挑夫,其中有学生王玠琦。鬼子在水吼田湾将青年全部刺杀,只有王玠琦被刺后装死逃了回来。
华正中学被毁后,一片灰烬,满目疮痍,观者无不唏嘘流涕,许多族人仰天长号。但是王氏族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学校董事会决定立即重建,据王者成先生回忆,全体王氏族人全部出义务工开展重建工作,学生也全部参加劳动。当时不分富户穷人,一齐动手。五河年年水运木材到长江沿线贩卖,但要到夏季发大水才扎木排起运,这下全部沿河抢运。五河的大豪绅们,把准备出卖的木材全部无偿捐出来,还自己出米,带着自己的小脚妻子到河边做饭,给族人免费吃。据王治民先生回忆,大财主王超群,平时出门都是坐轿,这时也到河边赶树,他肥肥胖胖的,没干过活,寒冷的冬天,几下子就汗流浃背,一个趔趄就栽到河里,大病一场。这样只用了两个月,学校又重新建成,一座座楼舍伫立在埭口河畔,学校恢复正常教学。
华正的学生秉承救国救民的宗旨,不断有学生参军奔赴抗日前线,涌现出以王咏夫为代表的当时名闻安徽的抗日英雄。一九四四年日寇由湖南长驱直入,经广西到达贵州边境,重庆震动。为应付当时的局势,蒋介石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有许多学生都参加了青年军,王泽华先生1944年15岁时就与同学一道报名参军抗日。他一道去的有王玠琦、王先丙(五河镇人,现居台湾)、王仁士(请寨人,后去台湾)、王章继(菖蒲人)、王文明(潜山人)、王刚(潜山水吼人)等18人,号称华正18学士,他们提前半年毕业。校长王贯之送他们翻过白云山到衙前。在金山茶亭休息时,王校长再次勉励他们,最后说:“羊羔美酒欢迎诸君凯旋。”学生笑道:“萝卜、黄豆欢迎就行。”那时菖蒲买菜难,学校食堂天天吃萝卜、黄豆,他们还想有朝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但是,中学反对内战,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四处抓丁,许多青年逃进中学,学校一律保护,抓丁的不得进入校门。
学校严格按照新型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任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当时的抗日战争、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优秀人才,许多人至今健在,在安庆乃至全省广大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上一篇:沁园春 王氏宗祠 楹联(三)

下一篇: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