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王氏宗亲网
首页 > 民俗文化 > 正文

岳西孙氏,汪氏等古祠堂

发布时间:2013-06-26 00:00:00   作者:兔八哥   来源:岳西人网  点击数:

    古建筑,是写在砖瓦、石头和木雕上的历史,是活着的民俗与记忆。
    在皖西岳西县近2400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间,现保存着大量的家族宗祠。这些祠堂,大多建于清代,是研究那个时代古建筑艺术、宗法文化、艺术、教育、民俗、方志乃至迁徙、兴衰等诸多社会历史现象的实体标本。更为难得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机缘,这些本质上象征着封建宗法势力的古建筑,在革命战争时期,有许多成为革命者活动聚会之所,成为红色革命遗址。走进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宗祠,仿佛走进了一个已经或正在远去的时代。
形成皖西南特色
     有关专家称:总体上看,岳西的宗祠在建筑特色上,吸取徽派建筑手法,有很大独创,形成了皖西南特色、皖西南体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正在维修的孙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文物主管部门介绍,从建筑风格特点看,孙氏宗祠可算是岳西宗祠中的代表。
    据现存碑刻记载:孙氏宗祠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五进两庑间以天井,同时建有古戏楼及两侧走马通楼,计房屋64间。座北朝南,面宽53.3,进深40.6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占地3320平方米。该祠古朴雄伟,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设计独特,工艺精美。正门前广场安放着一对大石鼓,石鼓上矗立着高大的木质旗杆,正门为曹门结构,显得威严:两侧风火墙向外,高10余米,形成牌坊状结构,沿口墙上画着五彩图,有人物、花鸟、流云,至今色彩鲜艳,清晰可见。前厅正中楼上是造型别致的古戏楼,戏楼阁柱雕镂双龙抱柱,戏楼内顶皆是彩绘,栩栩如生。中厅高大雄伟,七架驮梁,升斗精美。额坊哈边雕刻着历史故事、人物,生动传神。过中厅往后是天井,天井地面全是规格正方形石板铺砌。后厅是神堂,西庑为庖福之用,东庑为教育乡里学子之用,四合院形式,自成体系,称映雪斋,寓孙康映雪之意。祠内排水全部用暗道,无明沟。石雕柱础224个,有鼓形、方形、棱形,雕刻精美。主体结构是青砖小瓦马头墙,风火墙壁硬山顶。前后横砌八堵风火墙,三叠马头互相对称,迎面观之成两座牌楼。另外,祠内的古戏楼是安庆地区已知最早的有记载演出班社和剧目的古戏台,又是研究安徽省戏曲文化难得的珍贵史料。
     据介绍,岳西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宗祠,则属坐落在响肠镇响肠村祠堂组的胡氏宗祠,建于清初的1630年,面积800平方米,五进两厢。此祠至今保存仍比较完好,于20006月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读儒家文化
     一个宗法时代已经远去,作为宗法势力的象征,这些或保存完好,或破落颓毁的宗祠,为研究儒家文化及宗法思想,以及相应的社会人文状况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在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同志指引下,记者来到岳西县城北3公里处的汪氏宗祠,这座宗祠保存完好,是岳西众多宗祠中比较年轻的一座,建于上世纪初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大小厅房52间,砖木结构。祠内的檐、角、柱、梁、栏、架、屏、匾等多处都有彩色的木雕。内容有双龙戏日、双凤朝阳等吉祥图案;有众多的戏曲、演义故事,如八仙过海、五女拜寿、桃园结义、空城计等;以及神仙、花草、山水。这些木雕的内容,主要表现儒家的忠孝节义、纲理伦常,也有佛家的因果轮回,道家的天人合一,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
    祠内有大小楹联8副,均雕在柱子上。如戏楼的台柱上有2联:
    演一部忠孝图后人作鉴      唱几曲清平调先祖是听
    弦歌宜谱壮猷章     鼓舞如传正学事
    聚会议事用的中厅前柱上刻一联:
    胜地得双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万道灵光归俎豆
    壮猷开万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一堂和气集冠裳
    供奉灵位、祭祀祖先用的神堂柱上有一联:
   德义外无修为苟性天未经砥砺琢磨焉能算读书种子
   伦常中有事业惟心地悉是光明磊落始可称吾族完人
   神堂内又一联:
    矩镬仰先型步亦步趋亦趋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
    伦常期后嗣亲其亲长起长孝弟仁让勿忘圣谕叮咛
   这些对仗工整、书艺隽永、镂刻精细的对联,更是渗透着儒家文化和宗法思想,教化功能十分明显。据悉,此脉汪氏,乃明朝前期大儒方孝儒之后,因避祸隐入深山,改姓汪,故称方汪氏。楹联中,正学乃方孝儒别号,读书种子这个典故,正出自方孝儒的故事。又如方家举止暗含家族姓氏。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也许,敲落木质壁板上岁月的灰尘,你会欣喜的发现前清某一位官员或学士亲手题在上面教育后嗣的训诫;也许,踢踢墙角有些松软的泥土,你会脚尖猛的一痛,别慌,恭喜你了,你发现了某个家族寻找已久的建祠时立下的基碑,那上面不仅记载着这个家族的历史,就连建祠时谁家出了多少银两,从哪里请的工匠,都一目了然。
走进红色记忆
    岳 西宗祠,在革命战争时期,有许多成为革命者活动聚会之所,成为红色革命遗址。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热兴起,岳西这些染的古祠堂,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成为人们纪念瞻仰的圣地。
     距今不过百年历史的岳西城北汪氏宗祠,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因为其非常精美,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是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有着重要的革命纪念意义。上个世纪30年代,岳西天堂地区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农民革命——请水寨暴动。暴动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潜山革命军,后相继更名为潜山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红军中央独立二师。这座宗祠,由于地处要塞,保存完好,成了这支革命军队的司令部。请水寨暴动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的潜山革命委员会,是大别山南北涌现出的17个最早的红色政权之一。
     像天堂汪氏宗祠一样,由宗祠而成为革命遗址的,在岳西还有好多处。
    青天乡青天村境内的汪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至今保存较完好。此祠是鄂豫皖边区国共和谈旧址。1937年,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的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与国民党鄂豫皖剿共指挥部进行和谈,722日至27日,双方代表在祠堂内经过艰难的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这次谈判,继西安事变后,首开国共地方合作之先河,史称岳西谈判。此祠是岳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图镇凉亭坳的汪胡氏宗祠,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1935年,重建红二十八军会议在此召开,1985年,为纪念红二十八军重建50周年,在祠后建纪念亭一座,亭内竖纪念碑一块,碑正面,徐向前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纪念碑。


岳西缘何多古祠?
     在岳西采访,山重水复,冷不丁,眼前就冒出一座古祠,岳西古祠之多,实属罕见。岳西到底有多少古祠?
    据县文物管理局介绍,全县现登记现存的家族宗祠共有64座。像菖蒲镇境内,共存8座宗祠。冶溪镇有一个村庄,百米之内竟有两座同姓宗祠。岳西为什么有这么多宗祠?又为什么能保存下来?笔者研究认为,应该从岳西特殊的地理环境方面去考察。岳西县处于大别山腹地,地分皖鄂,襟连吴楚,1936年建县,之前分属太湖、潜山、舒城、霍山四县。自古来,作为咽喉地带的深山区,岳西就是战乱、灾荒时代流离人群的避难隐居之所,岳西姓氏众多,语音芜杂,概出此因。在农耕时代,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家族宗法势力的强大当属情理之中,故岳西多祠堂。又由于历史上岳西的人口多外来,故这些宗祠中,绝大部分是支祠,极少总祠。同样由于环境的闭塞,近百年来,现代文明渐进式浸透,对包括宗祠在内的传统文明的遗产破坏不大,所以这些宗祠得以较好的保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时代的岳西,公共建筑很少,宗祠不仅具有家族宗法的功能,还是乡村里教育、娱乐、聚会、议事的重要公共场所。大一些的宗祠都有戏台,许多宗祠直到解放后都还做学堂(学校),岳西的诸多革命事件都与宗祠有关等也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在文革时期,虽然遭到一定的破坏,但还是保存了相当一部分,既与宗祠和地方家族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更与其在那时仍然有突出的社会公共功能有关。正是以上原因,使得岳西有幸为世界、为历史保留了众多的宗祠。
     为了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筑遗产,近年来,岳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宗祠在内的岳西地面古建筑整体保护被被列入县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库和安徽省文化产业项目库。
    近年来,该县对古建筑全面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确定为保护单位或者保护对象,设标志碑、保护牌,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和颁发了《岳西古建筑保护办法》。这是全省第一个县级古建筑保护地方性法规。建立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对重点古祠堂均确定保护单位和责任人,落实日常保护经费。对部分古祠堂拨专款维修。坚持保护优先,适度旅游开发。民间保护古祠堂的积极性也十分高。
    孙氏宗祠所在地一位姓朱的老人对记者说:祖上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尽力保护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了,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文化遗产。
   如今,走进县城北汪氏宗祠的大门,雕栏画栋入眼而来,百年华祠,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两侧厢房,改建成展室,陈列着红军独立二师的文物和文献资料。碧血丹心映华祠,这座百年宗祠,将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参观瞻仰。民间不少地方也在自发的修护宗祠,响肠镇方氏家族近年筹款5万余元,全面整修了当地的方氏宗祠。

上一篇:徐姓祠堂

下一篇:王氏文化研究会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暨第四届根亲文化节“闽王文化活动”动员会